住在清大的那些日子(上)——宿舍經營與情感建造

▎前言


《Apartamento》藝術總監Omar Sosa曾說:「我們在意的是人,因為是人讓居住的空間變成真正的家。」(註1)即便是同樣一個空間,都會因為不同人居住,產生各式各樣的風格與態度。


作為異地求學的人,住宿生活一直是與大學生涯密不可分的一塊。本次清檸採訪住宿組執行組長余憶如,討論對現行宿舍規定的評價與未來規劃,也邀請三位分別居住在碩、儒、仁齋的同學,分享他們如何在學校的規定與各齋舍的環境下,發展出舒適的生活空間。

▎對宿舍的印象與情感?——校園宿舍現況


「我自己也是利害關係人」是余組長在本次訪談中多次用到的語句。住宿組目前負責規劃全清大住宿生活服務、宿舍硬體設備修繕,也主導宿舍整修、改建的提案,業務範圍涵括清大二十七棟齋舍。余組長不否認在住宿組管理上有許多要改進的層面,像是報修系統的革新、受僱廠商的監督、齋長制度推動、寢房間內用電規定等問題。


報修系統的革新、受僱廠商的監督、齋長制度推動、寢房間內用電規定等問題,有許多待改進的空間


關於老舊的校舍,住宿組一直都有在規劃改建或是新建。從實際面來講,資金是首要需克服的問題。余組長告訴我們:「宿舍是個可以和朋友、室友產生情感的空間,但這些歸屬感並不是連結於建築、空間本身。」清大宿舍「過客經營」的運作模式,使住宿組在為新宿舍計畫籌募經費時,往往對校友較不容易產生共鳴。對此,余組長提出「大學宿舍的新想像」,希望學生可以在宿舍公共空間有自主的活動,提高各齋舍的自我約束效果,並讓學生和自己的齋舍、個人空間產生認同,期待學生未來願意回饋學校齋舍。

▎住宿品質,重點在「人」——碩齋徐同學



碩齋的優點就是兩人房空間很大。」二人房、寬廣的空間,讓碩齋一直是學生抽宿舍的首選。走進一樓交誼廳,牆上有著褪色的手繪插圖、海報。作為公共空間,交誼廳設立的原意為促進學生交流活動,但因疏於規劃導致使用率低,無法發揮學生交流的原本功能。「到後來就是只有少數人使用、或是齋長發雞排的時後會過去。」徐同學這樣告訴我們。


碩齋公共設施,仔細看會發現天花板上的黴菌

成對的音響及電腦螢幕,哥吉拉、超人力霸王模型井然有序的排在桌面。這是徐同學的寢室。「電腦是自己組的、螢幕是二手拍、音響則是雙十一半價買的。」徐同學善用各種方式,以實惠的價格打造出舒服的個人空間。談到對宿舍的想像,他則認為並不需要特別裝修佈置,乾淨、整潔即可。


徐同學井然有序的書桌,電腦螢幕是透過二手拍買到的,非常實惠

徐同學也提到,人際關係影響宿舍的活動空間,透過與「人」的相處才能創造歸屬感與回憶。「以前七、八個人一起躺在巧拼上唸書,但後來他們搬出去後,也不太會有人來了。朋友搬離碩齋後,宿舍對徐同學只剩單純的居住需求,「就算搬到其他地方,也沒有什麼差別。


住宿三年,徐同學最大的體悟就是妥協與適應——聲音、作息、冷氣溫度都有可能成為爭執的導火線。共同生活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彼此挾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在七坪空間內碰撞。從試探、爭執到妥協後,最終達成共識,禮貌劃出一條隱形線、隔出屬於彼此的個人空間,達到寢室的安寧與平衡。


這樣的平衡,隨著去年疫情嚴峻、各系所遠距上課而逐漸失衡。「台北當時疫情嚴重,因此選擇留宿。所有人都回家,整整3、 4個月只有我在房間。一開始覺得挺好的,但到後來身邊連一個能講話的人都沒有,心理壓力有點大,甚至會有點失眠。」所幸後來解封,學生重返校園宿舍,生活恢復到會為洗衣機排隊煩惱,或是閃避隔壁浴室水花的時光——在這些人與人相處產生的細微煩惱中,一切又回復原樣,從傾斜回歸平衡。

碩齋洗衣間,四周是學生的衣服

▎宿舍空間的自主性與隱私——儒齋劉同學 


兩人房配獨立衛浴、藏在山上的某處、離交大校區近是儒齋的特徵,透過大二住宿優先權抽到儒齋的劉同學發現儒齋過高的床板讓人難以直坐在床上。儒齋寢室床邊沒有置物櫃,收納空間減少許多,且公共廚房沒有洗手台,讓他在心裡默默將儒齋與大一住的新齋比對。但是對於大部分的空間配置,劉同學還算滿意。


儒齋過高的床板,起床要時要小心不要撞到天花板

沒有洗手台的儒齋公共廚房

比起新齋採四人一房、兩房一衛浴的形式,劉同學認為儒齋兩人房、兩房一衛浴的空間規劃更能保障住宿者的隱私。比起新齋的四房共用一個交誼廳、晾衣區,公共空間對外走廊沒有門,儒齋則是共用空間與公共走廊隔絕, 所以不太會遇到他人。除此之外,訪者有提到,每一棟的儒齋交誼廳都不熱絡,大多人聊天、討論會邀請他人到自己房內進行。「或許這邊就是許多獨立空間的集合,大多數人就像在現代公寓住宅空間中,保持與他人的距離,並在內部都保有較高的自主性。」劉同學認為,儒齋的文化和現代公寓類似。

劉同學認為儒齋的文化相似於現代公寓

對於劉同學來說,房間的歸屬感經營和前一位碩齋徐同學不同,對她而言歸屬感的達成即是將房間佈置成和家裡個人房間一樣舒適,尤其使和空間、物件配置有關。小櫃子放文具與小物,桌面左側的櫃子放調味盤、餐具與簡單的廚具,右側的櫃子放盥洗用具與雜物。劉同學對於每一層與每一個位置擺放的物件都有掌握度,這樣的熟悉感,對她來說是歸屬感的呈現。


桌面左側的櫃子中的調味盤、餐具與簡單的廚具

對劉同學來說,歸屬感建立在物件上

350w/110v小電鍋和PS4是劉同學最引以為傲的宿舍小物,讓她冬天一早不用出房門,就可以一邊吃熱包子,一邊用PS4打電動、看影片。劉同學並不熱衷戶外運動,也總希望可以在宿舍度過一整天,因此對劉同學來說,歸屬感建立在物件上,掌握所有物件在空間配置,就能讓空間滿足她所有生活需求。


小電鍋讓劉同學冬天一早不用出房門,就能吃到暖呼呼的包子

▎喧囂中的歸屬感——書院的空間與人:仁齋蔡同學

 


書院就像是一個里,大大小小的訊息大家都會知道。」住在仁齋的蔡同學提到, 由於仁齋公共空間規劃完善,齋民的使用率高,再加上書院特有的家族制度,會將學生依不同興趣分配到有不同特色的各家,並展開出遊、烤肉等等以「家」為單位的活動,甚至還有屬於齋舍的載物耶舞。齋舍裡的人際關係緊密,在交誼廳經常能夠看到同學聚集聊天、討論活動。

 

仁齋熱鬧的交誼廳,常常會聚集學生討論報告、吃飯交流


進入寢室,四人房、整齊有序的空間,從床架、梯子到書桌都是清一色的白,看似與其他齋舍無異,實則暗藏玄機。「梯子是稍微有些傾斜的,這樣才不會踩空。」蔡同學與我們分享,200公分的床板、一整排的床頭櫃、微微傾斜的梯子,這些都是仁齋宿舍改建前,由住宿在此的學生,體驗過後針對使用者需求,和設計師一同討論出來的成果。


和儒齋有置物空間的階梯不同,仁齋的床要是透過梯子爬上去

架在寢室內走道上頭的,則是一塊令人聯想到樹屋的木架。「服學時,乾燥不勻導致捲曲的廢木材,就撿回來用了。」木架下則是具工業感的黑色鐵架,上頭擺著手沖壺與植栽。由於裝修、擺設豐富,每次查房時,蔡同學都得將宿舍規定一條條般出來和教官溝通,「看起來改造很多,但這些都是在符合宿舍規範下,合理使用的。

蔡同學宿舍的手沖壺與植栽。每次查房時,蔡同學都得將宿舍規定一條條般出來和教官溝通


在僅一坪的個人空間中,桌面上擺著打code必備的雙螢幕、電競鍵盤及滑鼠,椅子則是舒適的Herman Miller工學椅。「畢竟一整天都坐在同個地方盯螢幕超過12個小時,總要弄的舒服點吧!」四坪空間內,四個人的集體生活,讓他對收納整理也有一套邏輯「我的整理原則是——每個東西都有它的類別與要在的位置,物件可以在某既定空間凌亂,但不可以離開它所屬的區域。


有些畢業的學長姐後來自行創業,就都在載物的臉書社團徵人。」在自成一格的書院文化中,人與人的關聯變得緊密,離開這一空間後,建立起來的關係網與緣分並不會因此斷聯,反而建立起更堅固的關聯。

不只是歇腳的地方——大學宿舍新想像


我們能從不同齋舍比較出不同的設施、特色與文化。在三位住宿生的生活經驗分享中,也聽見學生對於交誼廳、衛浴設備等公共空間皆有具體的評價,以及對學校硬體的建議。對此,余組長表示:「住宿組在學生生活上除了提供資源,也有管理者的角色,但大家都大學生了,其實管理應除了幾點較強硬的準則外,越少越好。」

碩齋發霉的天花板


生活在宿舍的三位受訪者,都努力在命運指引而抽中的住宿空間中,打造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住宿空間,並期待能在宿舍環境中展現自己的人格。學生對宿舍的歸屬感,和余組長宿舍強調的長久、循環經營息息相關。宿舍的永續經營需要住宿組提升服務品質、改變宿舍空間設計,還有住宿學生之間的自我管理與相互溝通、適應。


學校宿舍可以不只是暫時歇腳的空間,空間能因為住宿於其中的人之互動,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秩序、認同以及回憶,「當學生能在宿舍空間有一定的自主,甚至共同發展出自我管理,其實對於住宿組、學生本身都有好處,若能延續這些精神也會有長遠的益處。」雖然現行的制度與設施還未能讓所有人享受多樣的活動空間,但我們仍能夠在許多住宿生的個案中,看見學生各具形式的自主樣貌與生活展現。


 註1:端傳媒《Apartamento:高唱反調的非主流室內設計雜誌》


#宿舍經營 #情感認同 #空間規劃與想像

#清檸 #第31屆學生會 #新聞小組 #專題文章


記者/魏欣平、林承禾

攝影/魏欣平

編輯/鄭羽芳


留言

熱門文章